汉武帝为何格外“怯”这一位
2019-01-22 17:06:5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秒读史汉武帝为何格外“怯”这一位

汉武帝这样见卫青——

大将军青侍中,上踞厕视之。”统千军万马纵横疆场的大将军卫青,在宫中,皇帝是坐在马桶上召见的。

汉武帝见这样见丞相——

丞相弘宴见,上或时不冠。”丞相公孙弘平日来拜见天子,汉武帝连冠冕都不戴。

汉武帝见这位——

至如见黯,不冠不见也。上尝坐武帐,黯前奏事,上不冠,望见黯,避帷中,使人可其奏。”这位叫汲黯,论职务在三公之外,勉强享受九卿的待遇。然我大帝汉武见他,却迥异于上面所言之大将军与汉丞相,必衣冠齐整,尤其是,帽子戴不正是绝不出来见这位的。有例为证:有一回,武帝光头坐在帐中,远远发现汲黯走来,急忙起身躲到帐后,并着人前去拦住汲黯,说皇上赞同他的所有提议,不必面奏了!

太史公叹曰:“其见敬礼如此。”一个小小的汲黯,居然被皇帝捧得这么高!

这是什么情况?

耿直二愣的性格——汲黯这个人的个性极其直爽,他非常厌恶那些虚头巴脑的繁文缛节,发现不对,当面驳斥,从不给人留面子,对口味的人怎么都好说,不对口味的人他连面都不想见。他的孤高自傲导致他身边没几个说得来的朋友。

敢于犯颜直面谏君——汲黯汲黯耿直的脾性不仅表现在同僚间,对天子,他照样有啥说啥,不藏不掖,“好直谏,数犯主之颜色”。汲黯顶武帝最窝心的一次是,当时武帝广招儒生,大兴礼乐,经常在臣子们面前夸口说他想这样想那样,汲黯闻言直接就怼:陛下您总是表面上仁义,其实骨子里贪得很,如此怎么可能学会像尧舜那样治理国家呢!?怼得汉武帝一时哑然,气得脸色都变了,愤而宣布罢朝。

以实情做决断的工作方式——只要对皇帝和社稷有利,汲黯经常自作主张。东南沿海的闽越与东瓯打了起来,武帝委派汲黯前去调停,汲黯走到半道上扭头回了长安,武帝问怎么回事,他不以为然报告说,两个小地方蛮人掐架,寻常小事,陛下您用不着过问这等鸡毛蒜皮。河南郡发生了大火,一连烧了一千多户人家,武帝又派汲黯前去调查处理,汲黯到达事发地,却完全将火灾放在一边,说老百姓不小心家里失火,烧了相邻的几间房子,无须大惊小怪!而他在路过洛阳时恰好看到旱灾致一万多户人家闹饥荒,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,于是擅自矫诏让当地官员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。原本他回来是等待皇帝治罪的,没想到武帝听了他的汇报,不仅未加责怪,反赞扬他会办事,并索性直接任命他做荥阳县令。

皇帝的赏识与任用,谁不感恩戴德?极具个性的汲黯竟然“耻为令,病归田里。”压根看不上当县令,给皇帝摔耙子,借口身体不舒服回家种地去了。

不媚权贵的接人待物风格——武安侯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,又是当朝丞相,谁见了他不低头哈腰的?唯独汲黯,见了田蚡从不下拜,最多作个揖了事。张汤是武帝手下著名的酷吏,官居廷尉,人人惧让,汲黯竟经常当着皇帝的面责备张汤,与之大声争论。张汤因为熟悉法律,而汲黯仅凭一股子热情,所以一般言语上说不过张汤,于是他气得就在朝堂上直接开骂:去你的,人都说千万不能让文人当大官,看来的确如此,你这号刀笔吏就会“深文巧诋,陷人于罪”,事情假若都照你张汤说的去办,我看全国上下谁也别干事了!

因为汲黯的这种秉性,丞相公孙弘提议让他当了首都行政首长(右内史)。这首都地区住的多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,极其难管,连武帝都头疼这一块,汲黯到任,六亲不认,公事公办,几年下来,面貌大为改观。

这里又要提到大将军卫青。皇后的弟弟,战功赫赫的大将军,天子视为心腹,谁不敬畏?只有汲黯,见了卫青平平常常不当回事。有人提醒汲黯,说皇上叫大家尊敬大将军,其地位非同一般,你这随便作个揖不下拜恐怕要惹麻烦吧!汲黯不以为然,道:大将军这儿有个我这样的见面只作个揖的人,大将军就跌份了吗?此话传到卫青耳朵,不仅未生气,反觉得汲黯这人真是不装。此事之后,卫青但凡遇到军国大事上的难题,还会找汲黯请教。

总结汲黯个性特点,一是直,二是愣。直是耿直,愣则源于他蔑视儒教虚伪的那一套。这种脾性的人,有话憋不住,管你身份高低贵贱,等级差别,上下尊卑之礼;而不管不顾的底气又来自他没有自己的小九九,源于坦坦荡荡。

当然,汲黯如此鲜明富有个性的言行举止,不得不承认也有其欠缺知识教养的成分。肚子里无酸文假醋,他就没有知识分子那么多的思虑和顾忌,粗头直肠子。你比如,公孙弘和张汤这原来都比汲黯级别低,渐渐人家两位上去了,公孙弘当了丞相,张汤做了御史大夫,汲黯心里不平衡了。一般人即使有这种不快,顶多私下发发牢骚,汲黯就敢当皇帝面表达不满,他对武帝说:“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,后来者居上。”武帝了解他是个粗人,是故不与之计较。

因此我们从汲黯身上就可以总结出来,一个人的品格是多么重要。武帝怯他容忍他敬重他,并非怕他——天子怕谁?根本的在于,皇帝完全看清了这个人的本质,打心底里肯定了他的品性,确认其不是个搞阴谋阳谋的主。因此衡量他的言行,皇帝用的是另一个标准,不猜忌不戒备的标准,甚至武帝曾对人赞汲黯,说他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“社稷之臣”。

人的能耐有大小,人品好坏最重要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